北京影人 | 郝戎:传承一脉风骨 与中戏继续同行

影视动态 | 2024-05-23 | 0

1905电影网专稿 “老师就是被自己的学生逼着不断进步的人。”“艺术人才是天赋异禀加上坚强的创作意志。”


郝戎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了艺术教育,又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中戏96班到如今,他见证了一代代电影人成长成材,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升起。对他来说,中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故事。


《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策划——《北京影人》第二季第二期节目,电影频道主持人蓝羽对话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教室的角落里寻找青春回忆,沿着时间的长河回溯光影人生。



蓝羽:郝院长,当时是什么让您坚定一定要考中央戏剧学院?


郝戎:我个人比较喜欢舞台,从小见了舞台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激动,去了一次中央戏剧学院,我就一下喜欢上这个学校了。天注定跟学院的缘分,后来我也是在无数次场合里说,中央戏剧学院改变了我和我们的一生。


蓝羽:那个时候,北京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郝戎:意味着人生的转折,生命的轨迹自此有所改变。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一切,生活和学习,所以我考上中戏,现在回想并没有很多兴奋感,自己觉得资质、天赋不是特别好,但是会用努力去弥补,这点我倒是心里很有数。


蓝羽:所以在上学期间,您算是班上特别用功的那一类同学吗?


郝戎:后来我才发现我是挺用功的,但是还有同学比我还用功,真是比学赶帮超。那个时候中戏的学习氛围还是特别浓厚,早晨要是起得早,六点来钟路过胡同的话,你就会被学院里面朗朗台词的练声声音所打断。


而且老师也负责任,我们经常冬天六点半起晨功,老师会在6点20准时在宿舍小喇叭那,挨屋喊叫起床。你要真是晨功时间没有起床,他会很生气的,他会跟自己的孩子没有用功一样生气。这种老师真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蓝羽:我想也正是带着前辈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您对自己成为一名老师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郝戎:是的。从学院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延安鲁艺阶段,还是后来1950年正式成立中央戏剧学院,从我们的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先生,后来的院领导曹禺先生、沙可夫等,包括李伯钊书记,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中央戏剧学院建院以后,对所有学子的教诲、引导,所有老师的智慧凝结成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传统。


蓝羽:您毕业之后就选择留校任教了,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郝戎:大汗淋漓,晚上就做噩梦了。我首先想到问题就是我上讲台讲什么?第二个问题,讲了这些东西同学们认可不认可?第三个就想得比较严重了,会不会让他们从讲台上轰下来?


老师都开玩笑说,你怎么回事啊,过了国庆以后,怎么四年的晨功都让你给出了,真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其实对老师的认知就是从那时候缘起的。什么是老师?我的解释就是老师是被自己的学生逼着不断进步的人。所以这么多年如果说我有一些成长的话,真是感恩我的学生们,逼着我不断进步。



蓝羽:听说您代班过96明星班,96明星班我们都知道非常的成功,比如章子怡、袁泉、刘烨等等,当时您观察到这个班级里谁是最“卷”的?


郝戎:这个班都“卷”。你到晚上去看排练室,推开这个门,章子怡在排练呢,推开那个门,袁泉在练台词呢,无数次我遇到他们就是这样。


我就举一个例子。章子怡当时在怀柔拍《卧虎藏龙》,有一天我正在99班上课,突然敲门,她回来了。下课了,我说你干嘛?她说拍完了就想回学校,就想回来见见老师,老师你不知道,我现在没法给你看,我的后背全是青紫,我吊威亚,一天吊在那儿,半天下不来,说到这儿她不说话了。所以我觉得子怡的成长,她有她自己内在的拼劲儿。那个时候他们真的是这样,子怡是练舞蹈出身,袁泉和曾黎是戏曲出身,秦海璐是刀马旦。


从小受一受苦,这种艰苦的训练,我觉得对于不光是艺术家,各行各业我认为都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蓝羽: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在艺术人才的选拔上,有什么新的侧重点吗?


郝戎:我的观点非常明确,艺术人才是特殊人才,必须是天赋异禀,没有天赋搞不了艺术,即便是现在的招生选学苗,也是从芸芸众考生当中,把你认为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挑选出来,加以培养,仅此而已,后天造就不了艺术家。


社会在发展,教育条件也都在不断改善,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从社会大环境来讲,吃苦的精神,还有这种创作的意志,不如我们那一代。那个时候,真的是咬牙、吃苦、练功,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像孙悟空进炼丹炉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一点尚武精神,通过这种严肃的训练甚至严苛的训练,能够强化你的创作意志,不光是艺术家,对各行各业都很有帮助。



蓝羽:在2022年,中戏时隔二十多年,相声班又一次对外开放招生了,到去年又开设了动作表演班。这些细分人才的培养,会为我们的行业输送什么样的血液?


郝戎:武术功夫电影,作为一种特色非常鲜明的类型影片,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继无人了,现在像吴京、吴樾算年轻的,银幕上活蹦乱跳,但是实际年龄已经是要走向幕后的年龄了。人才队伍,我觉得作为中央戏剧学院,一定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使命,有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补充进来,才是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这一次也是跟吴京老师一拍即合,一起做动作表演,让它进入大学的教育教学序列,今年已经招生完成了,这批学生9月份即将入校,主讲教师是吴京老师,要让这帮孩子全方位得到提升。


相声专业也是如此,我们原来尝试办过专科班,像贾玲、潘斌龙他们那个班。现在相声班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开始招生了,妥妥大学四年的本科设置,培养新时代的曲艺人才,这些空白的填补,就是我们中戏人践行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当中的使命和任务。



蓝羽:我们都在说行业未来可能会缺乏的一类人才是AI艺术家,那么未来中戏会培养什么样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人才呢?


郝戎:我们非常荣幸就是说在前年,我带队去申请下来全国艺术专门院校当中唯一的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AI赋能戏剧或者赋能影视艺术,我们有这样一块阵地。在去年6月份我们正式成立了数字戏剧系,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就是跟中戏合作最紧密的几所院校,北航、北理工、北邮,也是想借助这种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培养既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是科技领域能够很好地用科技的路径把文化能够传播出去。



蓝羽:作为北京电影家协会的副主席,也是主席团当中的教育家,您觉得未来怎么在自己的工作当中,为我们的电影行业来贡献更多的力量?


郝戎:我非常珍惜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这个职务,我们这个主席团能够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和一些工作的方便,切切实实地为电影人才的培养、电影作品的推出、好作品的推介,这个我们是不遗余力的。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